“受疫情影响,为防止人员聚集增加感染风险,保障庭审得以正常进行,经双方当事人同意,此次开庭采用远程方式进行。”
“原告,你那边能不能看到法庭的画面,能听到法官说话的声音吗?”
“看到了,画面很清晰,也听得很清楚。”
“被告,你那边能不能看到法庭的画面,能听到法官说话的声音吗?”
“看到了,画面很清晰,也听得很清楚。”
“好的,那我们现在准备开庭。”
……
“现在宣判,请全体起立。”
最近,通过一台电脑终端、多部手机远程相连,跨越地域和空间上限制的“云法庭”,由于能有效解决因防疫和隔离带来的立案难和庭审难等问题,正在成为流行。
如上所述,当各方准备就绪后,线上庭审正式开启。
相比过去“对席审判,坐地对质”的传统庭审模式,我们有的被拆迁人可能对于这种依托于网络平台进行的“云法庭”比较陌生,不太敢“吃螃蟹”。
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
1 、“云法庭”并不是因为这次新冠疫情而产生的“新鲜事物”
早在2017年8月,本着“互联网上的纠纷,就交给互联网来办”的新思路,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就已经正式成立,并开庭审理了当时轰动一时的“甄嬛传作者诉网易著作权侵权案”。
随后不久,北京互联网法院、广州互联网法院相继成立。
这种新型审理机制以全程在线的方式,让原告和被告借助电脑和网络在电子诉讼平台上完成庭审。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于2019年12月4日发布的《中国法院的互联网司法》白皮书,截至2019年10月31日,杭州、北京、广州三家互联网法院共受理互联网案件118764件,审结88401件,全流程在线审结80819件,在线庭审平均用时45分钟,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约38天,比传统审理模式分别节约时间约3/5和1/2。
事实证明,这种“云法庭”更高效、快捷,能更快审结案件,加快进度。
所以您大可以放心:在线诉讼不是“试验田”,“云法庭”是已经成熟应用的新型审理机制,可以让双方当事人从“飞机+火车长途跋涉,只为参加一场面对面的庭审”的“旧庭审时代”,进入到“足不出户,线上庭审,灵活推进案件进度”的“新庭审时代”。
2 、最高法重拳出击,明确在线诉讼有关规则,充分保障当事人合法诉讼权益
有的被拆迁人可能会担心:“云法庭”中双方当事人没有在现实中的“面对面”,仅仅通过网络连接“会面”,万一自己的网络条件不好,出现卡顿、掉线等情况,影响了诉讼结果,该怎么办?
对此,最高人民法院于2020年2月18日印发《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加强和规范在线诉讼工作的通知》,明确了规范在线身份认证、规范网上立案、大力促进在线调解、规范诉讼材料提交、规范在线庭审、规范在线裁判、加大电子送达适用力度、加强在线诉讼服务等在线诉讼有关规则,要求人民法院全面升级在线诉讼服务平台,拓展在线诉讼服务功能,保障当事人足不出户享受全方位诉讼服务。
■ 比如对于我们可能担心的“身份认证”问题,可以通过“人、案、账号”匹配一致的方式,来确保各方诉讼参与人身份的真实性。
■ 比如诉讼材料可以通过电子化的方式提交。
■ 比如在线庭审要综合考虑技术条件、案件情况和当事人意愿等因素,进而确定是否采取在线庭审方式。
■ 比如明确了不适用在线庭审的具体情形,等等。
这些在线诉讼规则的明确,将充分保障我们的合法诉讼权益。
在开庭过程中,对于确实因为设备出现故障导致审理无法进行下去的情况,法院可以裁定诉讼中止。但如果当事人恶意破坏设备、中断电源、切断网络,或者以其他非正当理由拒绝参加庭审、中途退出,法院可以将上述情况认定为“拒不到庭”和“中途退庭”,作出对应处理。
3、 怎么可以进入“云法庭”?
信息网络时代,各种“云服务”“云数据”随处可见。
然而,对于我们不少被拆迁人来说,当面对这些和“云”沾边的新鲜词汇时,难免会有些畏难心理。
其实,“云法庭”听起来很新鲜、很高科技,但操作起来真的既简单又便利!
以北京“云法庭”为例,我们需要线上审理案件时,参与方式如下:
第一步 ▶ 向法院提供出庭的信息。
第二步 ▶ 法院技术部门向原告方、被告方发送一条包括下载软件方法和特定号码的短信,原告方、被告方使用手机或电脑下载该软件。
第三步 ▶ 开庭时,法官、原告方、被告方分别登录“北京云法庭”平台,视频连线进行开庭。
第四步 ▶ 随着闭庭的法槌声响起,电子笔录同步生成,同时形成了签名所用二维码。法官、原告方、被告方分别扫描该二维码,在各自手机上手写签名,提交确认,签名就出现在电子笔录上了。
综上,京平律师建议广大被拆迁人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可以通过线上开庭的方式来灵活推进案件审理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