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平律师点评
土地确权是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民民心的基础性工程。在土地不值钱的年代,存在很多使用土地不规范、土地权属不明确的现象。在土地价值升值之后,既存的潜在问题出现集中的爆发,甚至在可预见的未来,会出现更多的冲突。
明确土地确权,首先可以定纷止争,其次可以促进土地的流转和投资,让农民放心地开发利用土地,进一步挖掘土地价值。
土地确权是对权利的确认和分配,关系到家家户户的切身利益,也交织着众多历史遗留问题和各地的习惯性做法,给土地确权工作增加了难度。但我们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协调好法律与习惯、历史和未来,为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致富清除拦路虎。
新闻简述
涉农补贴标准是否调整,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到底有多长等政策问题,正成为当前土地确权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承包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关注的焦点
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启动了多项改革试点。其中,加快推进承包地确权颁证是农村改革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按照规划,我国要力争在2018年底基本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截至2016年底,我国各地农村承包地确权面积已近8.5亿亩,约占全国二轮承包合同面积的70%。从实施情况看,承包地确权一方面让土地有了“明白账”;另一方面有利于承包地流转、抵押等权能的实现,稳定了新型经营主体经营预期。
随着土地确权工作的全面推广,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步凸显,部分农民为利益“争地”、农地新旧矛盾叠加等问题突出。同时,涉农补贴标准、土地承包期限等确权配套政策有待进一步厘清。
确权释放农地价值
承包地是农民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计保障。由于历史原因,大量承包地存在着面积不准、四至不清、权属不明等问题,既影响农民土地权益,也不利于政府“三农”决策。例如,一些村社未明确划定土地地块四至界限,一些农民为此时常争地、抢地;农村承包地存在着计税面积、测绘面积等多套“账本”,影响农业补贴等政策精准实施。
近年来,我国实施承包地确权颁证,进一步摸清了承包地底数。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有2582个县市区开展了试点,各地确权面积已近8.5亿亩,下一步将向全国推广。
随着确权的推开,通过采用先进的测绘技术,摸清了农户承包地的底数,基本解决了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土地确权让农民有了土地“明白账”,化解了大量土地承包纠纷。
在安徽省肥西县粉坊村,农民解正友家去年底完成土地确权,拿到了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面显示,解正友家有9块地7.49亩,每块地的具体方位、四至界限也标得清清楚楚。
“以前土地发包到户时,只是用竹竿、皮尺丈量,靠经验估算大致面积。当时我们家量出的面积是3.52亩,现在准确测量出有7亩多地,相差一半多。”解正友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坦言,以后不管是土地流转还是征用,都有了明确的基础依据。
“确权颁证让承包权属更加清晰,具有法律保障,承包农户心里有底了,流转时间可以长一点、稳一点。”基层干部认为,这也稳定了新型经营主体的经营预期。
全面铺开面临两大难题
当前,随着土地确权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基层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出来,成为下一步工作推进中难啃的“硬骨头”。
一是一些地方由于农地分配到户方式、农民“农转非”以及婚丧嫁娶土地调整等引发的土地纠纷多发,新旧矛盾叠加,承包经营权要界定清晰,难度较大。
以前土地不值钱,大家对农民耕种国有农地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在成为争议的焦点。据初步测算,全县有权属关系争议的土地已将近9万亩。”这个县农业部门一位工作人员说,土地确权就意味着要明晰土地界限和产权,现在已有农民为了经济利益而“争地”。
在不少农民眼中,无论是流转还是征用,土地“越来越值钱”。伴随着确权过程,有的农民“寸土必争”,成为基层稳定的隐患。
二是目前涉农补贴标准是否调整、土地承包期限能否进一步明确等问题,成为承包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关注的热点。
土地确权的目的之一是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明确农户承包地地块数量、具体面积、方位界限,让农民享有长久而有保障的承包权利。国家政策规定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但基层干部对本刊记者表示,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到底有多长,尚未有明确说法,这给地方开展确权登记带来一些难度。而且,不同地方对此的认识并不一致,有的认为是长期不变,有的认为还是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