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地块拆迁涉及双闸和沙洲两街道,用地面积4216亩,需拆迁住宅房屋1293家、企业222家,总拆迁建筑面积约114万平方米。启动拆迁以来,建邺区充分整合全区各种力量,创新工作模式,仅用不到2个月,就完成拆迁总量的99%,且没有发生一起因拆迁纠纷引发的上访事件。近日,建邺区在拆迁中的一些做法获得了市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
200余名机关干部参与,25个小组争相“扛红旗”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大的拆迁工作量,是对建邺区干部执行力的一次考验。
为此,建邺区组建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区(河西指挥部)相关领导负责督战的项目指挥部,同时抽调200余名机关干部参与一线动迁,组成25个一线动迁组。启动拆迁后,25个动迁组展开了一场创先争优的竞赛。
在沙洲片区拆迁指挥部,一整面墙的拆迁进度表上,密密麻麻贴满了小红旗、五角星以及红色和黄色的圆点。指挥部负责人何雯告诉记者,“扛红旗”的,代表该小组全部拆迁完毕;贴上五角星的,代表在7天奖励期就提前交房的;而红色和黄色的圆点则分别代表在7天奖励期后一个月以内交房的和已经交房并且签订拆迁补偿协议的。从进度表可以看出,截至目前,沙洲片区仅剩1户村民尚未交房,拆迁工作已基本完成。
双闸片区拆迁指挥部也有这样一张拆迁进度表,上面同样布满“红旗”、五角星及红黄的圆点。指挥部负责人徐新告诉记者,此次拆迁现场距离市中心较远,道路坑洼不平,很多机关干部每天开着私家车起早带晚地跑,不止一个人的车在夜里被石块硌坏了底盘。
沙洲街道参与拆迁的政协主任莫腊英说,不少街村干部自己家就在拆迁范围内,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不谈条件先交了钥匙。不少年轻干部因为做不通家里老人的工作而急哭过,但是最终,所有街村干部和亲属全都率先顺利交房。
八方签字、集体会商,用制度保证干部“干成事”的同时“不出事”
“此次拆迁之所以如此顺利,健全的制度功不可没。”指挥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河西南部剩余地块拆迁中,每套被拆迁房屋的情况都要经过用地单位、审计部门、中介机构、纪委、街道、村、机关大组长以及被拆迁户八方签字,如果发现有问题,签字的7家单位就要对房屋重新丈量。
同时,为了避免当地村街干部独立实施拆迁可能存在的“打招呼”等隐患,每个动迁组的人员配备都很有“讲究”:设了来自机关的“大组长”、业务组长以及村街组长,动迁工作中的每项决议,都是经过集体会商,由3个组长签字共同决定。这样一来,任何动迁工作人员个人都没有自由裁量空间,让政策的执行更加规范透明,从而赢得了被拆迁群众的信任。
“拆迁之前,区公检法就提前介入,做好法制宣传和有关保障;区委组织部全过程参与,对干部在拆迁一线的工作进行考察;区纪委对拆迁工作全程监督,区审计局全程跟踪审计……”此次被抽调到拆迁一线的机关干部朱斌说,这样健全的制度和严格的规范,既最大限度保障了被拆迁群众的利益,同时也保护了参与拆迁的干部,确保大家在“干成事”的同时“不出事”。
对特殊困难户给予救助救济,人性化操作实现和谐拆迁
“感谢你们拆迁中的人性化操作,让我漂泊大半生终于有了一个安身之地……”几天前,此次被拆迁的河西南部居民方萍(化名)给拆迁指挥部打来电话,表达心中的感谢。
原来,方萍先后三次离异,最后一次离婚时,法院判决她只能获得前夫家20平方米房子的使用权。此次,这套房子就在拆迁范围内,但是按照规定,使用权不能作为拆迁补偿的条件,举目无亲、浑身是病的方萍眼看就要失去最后的容身之所。这种情况下,她不止一次萌生轻生的念头。
得知方萍的特殊情况后,拆迁指挥部一方面启动困难救助,通过民政救济等渠道为方萍筹措看病费用,同时多次登门找方萍的前夫做工作,最终,她的前夫同意让出15个平方米给方萍作为她的房产。据此,方萍通过拆迁,获得了最低保障住房。
像这样的人性化操作案例,在此次河西南部剩余地块拆迁中,并非偶然。
“在坚持阳光拆迁的同时,我们坚持对老百姓提出的政策范围内的问题认真研究,尽量帮助解决;对政策范围外、群众确实存在困难的,通过民政救济、大病救助等各种途径想办法解决。”建邺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城市现代化建设离不开被拆迁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政府拆迁工作也理应最大限度地考虑群众的实际困难,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拆迁。